个人简介:徐子龙,安徽太和县人,中共党员,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自动化052班学生,2009年6月大学毕业入伍,现任第72集团军某部政治指导员。
练为战,强弩才能射利箭
2009年6月,是我人生的另一个全新征程起点——成为一名共和国军人。经过一年的军事院校培训后,我被定岗在步兵连任职排长。到任后,在一次营组织的预提士官和指挥军官的体能测试中,我的成绩几乎处于末尾,这让我深感恐慌,尤其是在闻名全军“郭兴福教学法”的发源地。而后,靠军事素质立身部队的信条激发了我的斗志。在之后的每次训练中,我要求自己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加入战斗班训练。起初几名班长很不情愿指导我的训练,他们总觉得放不开手脚。但我依然没有放弃努力,主动与骨干和战士们打成一片,排里的战友们最终还是被我的执着打动了,逐渐习惯了同我一起训练。在任职排长的第一年,我没有落下班排的一次体能训练和演训任务。我的军事体能和技能也是在这个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在日后的几次干部考核中都是名列前茅。
2014年3月,我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归队后,先后多次参加大项任务。比较难忘的是带新兵干部骨干集训,在一次5公里越野跑中,我不小心扭伤了膝盖,造成软组织挫伤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深感自身体能素质的下滑,觉得自己的体能储备不够。因此,我仍坚持参加集训队的每次长跑训练,训练结束后都是靠止痛药消除疼痛,有时行走都有些困难。身边部分同志不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,他们认为如果我选择跟着连队参加下半年演习任务,年底肯定能晋升,但是带新兵工作不仅事事繁琐,而且各级要求很高,稍有问题可能会影响个人发展。但我认为,军人骨子里不能太安逸,要敢于迎接挑战,练就过硬素质,能够胜任组织赋予的各项任务。正是凭着这样的冲劲,在集训结业考核中我获得干部组综合第一名。年底,我还以优异的成绩被集团军评为“优秀‘四会’教练员”。


任变幻,不忘军装身上穿
在我八年的从军生涯中,对我考验最大的还是回到学校读研。经历了两年多的基层部队生活,再次回到校园,思想上的冲击非常大。曾有身边的亲友劝说我离开部队或者调离原单位,他们总感到我学习的专业与任职不对口,影响个人发展。我也曾有过思想波动,但最终还是不能放下对部队的初心向往,尤其是作为荣誉单位的一员,更加割舍不掉那份情感。连队有一种精神的东西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,这就是荣誉连队所特有的气质。
在读研期间,我在导师的公司做毕业课题,担任组长并带领两名研究生攻关新的研发项目。这个项目在国内是一片空白,产品市场被欧美公司垄断。接到任务后,我带领组员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学习研究,提前两个多月完成样机研制任务,并在我即将毕业时完成了初期工作。毕业之际,我非常舍不得离开校园。撇开地方的福利待遇不说,我更想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。当时,有人问我是不是很犹豫,我的回答是:如果犹豫,当时报考学校我就不会选择国防生,如果想舒服,那我当初就不会把我现在的单位作为第一志愿。入伍当兵是我儿时的梦想,部队就是我事业开始的地方,也是我圆梦的地方。我始终觉得组织安排我出来学习,就是对我的信任和培养。读研学习有助于开阔我的视野,拓宽我的思路,提升我的学习能力,回到部队这些都能让我大有作为。
回到部队后,我毅然是一种拼命式的工作,尤其是在担任连队主官期间,平均每天睡眠时间5个小时。正是凭借这份初心和坚守,我扎实的工作受到了部队官兵的一致好评。2016年1月,我被集团军表彰为“‘两不怕’精神传人十大标兵”,荣立个人三等功。


勇挑担,戮力同心护家园
在任职连队主官期间,对我挑战最大的时间段是自己刚调整到指导员岗位后的几个月。由于自己是由排长直接晋升指导员,没有副职的历练,却要接连应对主题教育、野外驻训等大项活动任务。在此期间,由于连长多次参加上级组织的授课、座谈等任务,有段时间军事训练任务也压在我一个人身上。白天我跟着部队扑在训练场,一边组织训练,一边参加训练,提升个人专业技能。训练结束就与骨干研究总结训练工作,晚上时间都用来筹划准备下一步政治工作,经常打着电灯进行军事理论背记。身边有同志说,指导员做好政治工作就行了,没有必要每天都泡在训练场。但在军事训练先锋连,是从未有这种特例的。每一名同志都是战斗员,这是传统,政工干部的威信最应也最需树立在演训场上。
任职指导员期间,我与连队共同完成了抗洪抢险、野外驻训、实兵对抗演习和担负执勤分队等任务。因完成任务出色,2016年7月1日,连队党支部被集团军评为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,所在连队连续两年被集团军表彰为“基层建设先进连队标兵”,并荣立集体二等功。2016年7月,个人被军委陆军部表彰为“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”。

